各位萌新大家好,这是一篇结合了信息学院北桥实验室几位已经毕业或高年级同学建议的经验帖,或许可以帮同学们更轻松的进入这个领域。但作者们阅历有限,还请保持独立思考自行甄别。
首先,咱们信息院的所有细分专业都属于计算机大类,虽然之后的专业课程肯定不同,但是前期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总是相似,包括但不限于线性代数、C语言、数据结构、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这些基础课程同时也将是考研与工作面试的重点内容,无论是开发、安全、还是算法,这些课程在未来都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这也是科班学生与编程培训班的一大重要区别。所以打算走专业道路的同学一定要打好基础,不然以后可能也要回来重学。这些课程大都会在大一至大二开设,大三都是专业方向的课程,大四时间会给大家腾出来实习或者考研考编等。(24年更:现在大四上学期有课)
找资源与自学的能力可能是在未来四年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教室中的教学节奏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目前互联网上的中文公开课程基本可以覆盖计算机本科阶段的几乎所有课程,甚至其中一部分质量相当不错,我在校内遇见过的许多专业能力较硬的同学许多都有自学的习惯(当然是部分核心科目,不然没那么多时间)。具体这么做我不用多说,你们自己试着在mooc或者b站上找一门c语言的课程就全明白了。
有些专业类的竞赛可以积极挑战一下。计算机专业出来就有人要已经是上一个十年的往事了。千万不要用年级约束自己,“我才大一,太菜了以后大二了再参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年龄不决定能力,没有积累经验,到了大二依然还是不会。大一就浑到奖项的真有,还不少。
对于C语言、数据结构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一定要动手试着实现一下
每学习一门课程都要带有明确的目的,且学完之后知道这门理论通过什么方式解决了什么问题。说不出来等于白学。
计算机专业出来的细分方向很多:前后端开发,网络安全,算法,数据科学……后面的方向都会比前面的计算机基础更有意思,但是如果前面基础没打好,简单代码都写不来,那后面的每一步都会充满挫折与痛苦。